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《人民司法·天平》“八一”专辑刊登我院军转干部吴治刚先进事迹。
时间之河川流不息,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与机缘。
于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吴治刚而言,这样的机遇是17岁时穿上的那身军装,从此青春被赋予了属于橄榄绿的责任和荣光;这样的机缘是29岁时接到的法院面试邀请,从此转业成为了一名“法院人”,开始追逐自己关于法治的理想。
从军营到法院,身份变了、环境变了、制服变了,但不变的是他身上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自信与昂扬,奋斗与担当。
从军:向着橄榄绿的曙光前行
吴治刚出生于1991年,是重庆市城口县人。2008年,吴治刚17岁,正是备战高考的关键时刻。那一年的5月12日,四川汶川的一场地震,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,也在无形中改变了吴治刚的人生轨迹。
“那时候的电视24小时不间断地报道着四川灾情和救援进展,我偶尔打开电视,看到惊心动魄和惨不忍睹的画面,就忍不住地揪心。”吴治刚回忆道:“在那样的场景下,出现在救援现场的解放军战士就好像曙光般,照亮了废墟。”
那抹橄榄绿的曙光,也照亮了吴治刚的理想。
2008年9月,吴治刚如愿被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(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)录取,成为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名学员。
如今,回忆起当时在军校的经历,吴治刚不由自主地用“火热”二字形容。
盛夏的南京热情似火,无数有志青年在这格外火热的地方成长着。
这份火热也为吴治刚带来了人生的第一场蜕变,从第一次站军姿、踢正步到第一次扛钢枪、练战术,从第一次野外生存到第一次精武杯赛场,他在4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指挥军官。
2012年,伴随着一场80余公里的毕业综合演练,吴治刚火热的军校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2013年,跨越2400多公里,6个省(市、区),22岁的吴治刚来到了位于祖国北方的辽宁省,加入了一支中央军委重点建设的“应急部队”。
那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“雷锋部队”,在那里,吴治刚先后历任排长、作训参谋、侦查参谋等职,多次参加大型比武、实兵演习、非战行动。艰难的集训、险情,培养了吴治刚的分析判断能力、组织计划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,也磨砺了他忠诚可靠、勤奋好学、谦虚谨慎、雷厉风行、踏实肯干的品性。
12年的军旅生涯,吴治刚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,获旅团级嘉奖3次。
转身:不曾放慢奔跑的脚步
“我从不曾放慢奔跑的脚步,期待一个机会,铸就一份精彩”,这是吴治刚个人简历封面上的一句话。
问起当初为何选择转业?吴治刚已记不清具体的缘由:“理由有千条万条,但最重要的可能是怕自己失去学习的能力”。
2019年,吴治刚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罗翔讲刑法的视频,视频里,这位法学名师的那句“我们越阅读,越能承认自己的无知”引发了他深深的共鸣。
“如果要转身,我应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。”一如2008年那抹橄榄绿的曙光,11年后,罗翔的话像一道明亮的指引,将吴治刚引向了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,路的开端,有一道名为“法学”的大门。
2019年4月,吴治刚开始自学准备法考,那是一段孤独的旅程。接下来的6个月里,他挑灯夜战、周末无休,在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情况下,看完了12本教材、做完了14本习题、写下了11本笔记。
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,当年法考,吴治刚一战过关,顺利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。
这本证书也成了吴治刚与法院不解之缘的开端。
2020年10月,吴治刚接到了南岸法院的面试邀请。
“你好,是吴治刚吗?请问你是否有意向到南岸法院参加军转干部面试?”现在提起这个电话,他仍然满怀激动,“感觉就像是冥冥之中的缘分”。
庄严的法徽、忙碌的法官和整洁的法院……这是南岸法院给吴治刚的第一印象。“面试也没有我想象中的紧张,而是一场‘朋友式的谈心交心’”,据吴治刚回忆,当天,负责面试的领导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,为他详细介绍了南岸法院的部门设置、工作生活和各项荣誉,并询问了他的理想与期望,“守护公平正义”这句话在他耳边久久回响。
人民军队保家卫国、守护疆土,人民法院定分止争、激浊扬清,归根到底,守护的都是一方家园,都是人民群众,这是法院人和部队人共同的初心和使命。
“这样的一份工作,不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吗?”他面试后这样暗自想道。与此同时,南岸法院经过内部组织程序,同意将吴治刚作为2020年军转干部的接收对象。
就这样,吴治刚与南岸法院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淬炼:奔赴新程,唯有担当
2020年10月26日,吴治刚正式到南岸法院报道,被安排到综合办公室,主要负责收发文件、报送材料、综合协调、机要保密、督查联络等工作。
“没能进入业务部门有点失落,但更多的还是紧张,这些工作对我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,我总怕自己不能胜任。”谈及刚进入法院时的感受,吴治刚坦诚,与自己期待中的有差距。
但多年在部队淬炼的军人本色不允许他当“逃兵”。
“奔赴新程,唯有担当;继往开来,还需奋斗。”吴治刚将这句话设为了自己的办公电脑屏保,然后找来了各类文件材料、工作总结、业务书籍,帮助自己迅速熟悉工作,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。
“在不断的积累中,我逐渐认识到,司法政务工作,不是中心,但事关中心,不是全局,但事关全局,其运行质量对保障法院工作高水平开展起着基础性、关键性作用。”入职第一年,吴治刚从思想上树立起了“办公室工作无小事”的理念。
虽然“无小事”,但却也琐碎。白天收文件、报数据、管印章、搞督查,晚上写方案、调计划,熬更守夜成了他的家常便饭。“我没什么能拎出来的‘事迹’可讲,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,没有小角色,只有小演员,这句话放在办公室的工作上也适用,任何琐碎的工作都有意义。”
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“琐碎”中,吴治刚很快就在法院战线由一名新兵成长为了骨干力量。
2022年9月,同样是军转干部的贾泽熙加入了综合办公室。说起吴治刚,贾泽熙把他称为团队中的“领头羊”、工作上的“好战友”、生活中的“好知己”。“记得那天,他把3本黑色的笔记本交到我的手里,里面详细记录着材料撰写、办会办文、督查联络等各项工作的处理流程、流转要求、注意事项”,贾泽熙回忆道,“这些笔记是他3年工作的缩影和总结,同时也帮助我快速上手各项工作……”
贾泽熙不知道的是,这3本笔记本的背后,还有另外一个故事。
2022年1月11日晚上,吴治刚离预产期还有20天的妻子突发腹部绞痛,被紧急送往医院。因当时正值疫情期间,双方家属均无法迅速赶到医院进行陪护。
吴治刚陪着妻子做完检查已是凌晨两点,“当时医生说,情况紧急,第二天必须进行剖腹产手术,这种情况,我必须陪着她”,看着病床上紧急待产的妻子,吴治刚做了一个决定:凌晨3点,他从医院回到单位,把手头上未完成的工作应该怎么处理逐一写下,并在相关文件上贴上了便签。同时,为方便同事接手工作,他还把每台电脑应该怎样操作、每个系统应该如何使用,详细整理成了一份操作说明。在确认手头的紧急工作都已经详细记录后,他于早晨6点赶回了医院,陪伴妻子共同迎来了儿子。
“当时就想着虽然情况紧急,但还是不能耽误工作。”长期的部队经历培养了吴治刚冷静、果断的处置能力,他当天留下的这些便签和操作说明,就是那三本笔记本的前身,后来成为了办公室的“操作宝典”。
再出发:愿铺就人民司法之坦途
3年来,凭借出色的表现,吴治刚在南岸法院综合办公室的岗位上,续写着一名雷锋“传人”的勇敢与坚毅、专业与执着。
而作为一名“90后”干警,时代也赋予了他施展才干的舞台和实现梦想的前景。
“守正才能行稳,创新方能致远。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,我们要以‘亮名片’思路,打出‘好牌’、擦亮‘招牌’、做响‘品牌’,创建新时代南岸法院特色品牌,引领法院工作跨越发展。”2023年3月4日,为创新干部选用机制,选拔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、忠诚干净担当、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,南岸法院组织了一场中干副职预备人选竞职面试。
32岁的吴治刚站上了竞职面试的舞台,不仅谈了他这些年在法院的工作体会与总结,更谈了他对法院整体工作的思考。
吴治刚的竞职演讲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好评,他凭着优异的日常表现和面试成绩,在这场“没有硝烟的战争”中脱颖而出,顺利当选南岸法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一职。
谈及对未来工作的期待,吴治刚表示,部队的专业技能与司法事业的职能或许是殊途,但部队传承的“一个心眼”向着党的政治忠诚、“一份大爱”为人民的宗旨本色、“一颗螺钉”永不锈的使命担当、“一滴水珠”入沧海的团结协作,却始终契合着司法事业的初心。
初心不与年俱老,奋斗永似少年时。12年的军旅生涯,3年的法院工作经历,吴治刚初心不改、热情不减、信念不衰、本色不变。作为一名工程兵,他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;作为一名法院人,他不忘初心,日拱一卒,永远向前!